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四年五月

  

前言…………………………………………………………………1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2

一、培养目标………………………………………………………2

二、学科专业………………………………………………………2

三、办学规模………………………………………………………5

四、招生情况………………………………………………………5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6

一、师资队伍………………………………………………………6

二、主讲教师………………………………………………………8

三、教学经费………………………………………………………9

四、基础设施………………………………………………………9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12

一、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12

1培养方案特色鲜明……………………………………………12

2人才培养多元灵活……………………………………………13

3教学方式方法创新……………………………………………14

4.考试考核方式改革……………………………………………14

5.教学管理体制机制……………………………………………15

二、教学建设与本科质量工程……………………………………15

1.稳步推进专业建设……………………………………………15

2.调整优化课程体系……………………………………………16

3.着力加强教材建设……………………………………………17

4.质量工程成效显著……………………………………………17

5.教学研究成果丰硕……………………………………………17

三、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18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18

2.完善实习实训条件……………………………………………18

3.注重毕业设计环节……………………………………………19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0

四、育人环境与学生教育管理……………………………………20

1.推进住宿书院制改革…………………………………………20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21

3.注重社会实践育人……………………………………………21

4.培育选树先进典型……………………………………………21

第四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23

一、教学中心地位…………………………………………………23

二、教学规章制度…………………………………………………23

三、质量监控体系…………………………………………………24

四、质量评价体系…………………………………………………24

五、教师素质提升…………………………………………………25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26

一、学生学业成绩…………………………………………………26

二、学科专业竞赛…………………………………………………26

三、学生学习满意度………………………………………………26

四、就业情况分析…………………………………………………27

五、用人单位评价…………………………………………………27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概况……………………………………………28

一、加快建设特色名校……………………………………………28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8

三、主动对接职业教育……………………………………………29

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29

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30

第七部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31

一、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31

二、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31

三、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31

四、服务社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32

结语…………………………………………………………………33

附件………………………………………………………………34

12013年各省市本科(普通文理)录取情况一览表………34

2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35

32012-2013年新承担的教学研究项目一览表……………40

42013届分专业毕业率统计表………………………………42

52013届分专业学位授予率统计表…………………………45

62012-2013学年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获奖情况一览表…………48


   

潍坊学院坐落在世界著名的风筝之都—潍坊,始建于1951年,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强不息、砥砺奋进,不断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水平较高,办学特色较为鲜明,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办学成绩斐然。2007年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以“高分双优”成绩通过省委高校工委德育工作和校园文明建设评估,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首批试点建设的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2012年承担省部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项目并被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2013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迈向建设特色名校的新征程,为深化内涵建设、加快转型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线,按照抓基础、上水平、创特色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以“一创三改两试点”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大教学投入,本科教学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特发布本报告。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专科教育与继续教育,开展研究生教育。立足潍坊、服务山东、面向全国,努力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学科专业

2013年,学校开设本科专业63,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理工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教师教育、艺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学科交叉互补、文理相互渗透、理工有机结合的办学格局。

 

 

1.1 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结构图

 

 

1.1 学科专业结构情况一览表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成效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应用统计学

2007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2007近代物理教研室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2009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9基础数学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201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被确定为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实验室;

2011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

2006光学学科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

20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2008多光子纠缠与操纵重点实验室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200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20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0机电教研室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2011光学学科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

2011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被列为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

2011年“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被列为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

201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201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2012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1.1 学科专业结构情况一览表()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成效

工学

土木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建筑学、工业设计、数字媒体技术

2012工程材料及表面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潍坊市重点实验室;

2012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被评为潍坊市重点实验室;

201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获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201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成教品牌专业

文学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法语、日语、朝鲜语、广播电视学

2010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2011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省级成教品牌专业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与金融

2011区域经济学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

管理学

工程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

2006年成立山东半岛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2010年成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

2010年成立金融财政研究院

农学

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林

2009年成立山东省中罗果蔬栽培技术合作研究中心;

2011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2013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法学

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2010年成立公共安全研究院;

201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1.1 学科专业结构情况一览表()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成效

历史学

历史学

2008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

2011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海盐文化研究基地;

2011民俗文化学被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

教育学

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

2011年教师教育基地被批准为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

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艺术学

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2011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基地;

2012地方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入选2012年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三、办学规模

2013年,学校共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3892人,其中本科生20192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84.51%。外国留学生54人,与山东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常州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7人。

四、招生情况

2013年,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录取本科生5865人,其中,省内招生4518人,省外招生1347人(各省市招生录取情况见附件1)。学校一志愿投档率为101.58%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有关政策,不断优化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师总数1443人,其中专任教师133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9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8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为35.9%;博士174人,硕士816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所占比例为74.3%,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为13.1%44岁(含44岁)以下教师914人,占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为68.6%。生师比为17.76

2.1  2013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

 

2.2  2013年专任教师学位结构图

2.3  2013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

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政策,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和延揽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紧缺专业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鸢都学者”特聘专家3人,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66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以训、刘振兴、肖纪美、钱逸泰、许绍燮、束怀瑞、傅廷栋、麦康森、姚建铨、潘建伟和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学校的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达到222人。

2013年,1人被遴选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增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鸢都学者”特聘专家1人,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2人,实现领军人物新突破。引进博士32人。实施“杰青计划”,选拔10名青年人才重点培养,12人获国际国内访学项目。学校在全省本科院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人才工作案例入选全省“十佳”创新案例。

在保障数量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师资队伍中,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比例达到31.2%。聘请220名来自企业、政府等部门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担任外聘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生指导等工作,适应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学校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学校有光学、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民俗文化学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16个校级重点学科。2013年,承担纵向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完成各类理论成果719项,其中专著31部、编著4部、译著7部、艺术作品集5部,被SCIEI等检索收录论文213篇。1项成果获第六届山东省泰山文艺一等奖,3项成果获第二十七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73项成果获市厅级奖励。

二、主讲教师

加强主讲教师的培养,严把主讲教师上岗关。重视发挥教授对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明确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2013年,全校开设本科课程总门数为1908门,总门次为4800门次。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为11.16%;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87人,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91.58%

2.1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情况一览表

教授

总人数

主讲本科课程教授人数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比例

教授授本科课程门数

本科课程总门数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比例

95

87

91.58%

213

1908

11.16%

三、教学经费

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学经费投入。2013 年,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2228万元,学费、住宿费收入13506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4033万元,生均1997.3元。本科实验经费1127.5万元,生均558.4元;本科实习经费1878.5万元,生均930.3元。本科教学各类专项投入1380万元。

四、基础设施

学校总占地面积139.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5万平方米,教室15.7万平方米,图书馆4.4万平方米,实验室7.5万平方米,体育馆4.1万平方米,运动场地5.2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4.7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3.1平方米。校区功能布局日趋完善。校区扩建一期工程按期交付使用,特教教学实验综合楼、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工建设,滨海校区规划正式启动。节约型校园建设成绩突出,学校成为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单位

馆藏图书499.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6.9万册。建有期刊、论文、视频等各种类型的电子信息资源,电子图书约200万种,电子期刊约12550种,各类数据库25个。2013年,新增纸质图书12.89万册,电子图书7万册,电子期刊50余种;本科生生均图书流通量为18.19,年阅览人数达到24.14万人次,数字资源点击量达到795.12万人次。学校注重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保护整理,被评为全省重点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学校是中国知网“全国普通高校数字图书馆CNKI总库示范单位”。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810万元,生均7342元。2013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950万元。现有各类实验室68个,实训室48,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研究中心等7个,潍坊市重点实验室2个(见表2.2)。20122013学年,完成实验室建设计划17项,2个教学实验中心在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考评中被评为优秀。获得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立项资金200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教学实验立项计划1250万元。

2.2 重点实验室(基地)、实验教学中心一览表

序号

项目类别

 

审批时间

1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多光子纠缠与操纵重点实验室

2008

2

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2011

3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

2008

4

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

山东省中罗果蔬栽培技术合作研究中心

2010

5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海盐文化研究基地

2011

6

山东省音乐研究基地

山东省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基地

2011

7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1

8

潍坊市(学科)重点实验室

工程材料及表面(学科)技术实验室

2012

9

潍坊市(学科)重点实验室

光电功能材料(学科)实验室

2012

 

 

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2013年投入建设资金1300万元,近三年共投入3800余万元,全力打造“智慧校园”。建成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的高性能校园网,实现主校区、安顺校区及扩建校区互联互通,共享各类数字化资源。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科研管理系统、学籍自动打印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改造升级,完成了学生一体化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建成了开放式虚拟实验室,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数字化学习平台初步形成。2013年,学校成为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理事单位,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学校将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提高质量30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深入推进以“一创三改两试点”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

1.培养方案特色鲜明

出台《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适应“蓝黄”两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构建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调整各类课程的结构和学分比例,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均在30%以上。构建适应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群,实现系列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求,突出能力培养,加强过程管理,注重整体优化。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高于20%,理工农专业高于25%

提升综合素质。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注重发挥学科专业综合优势,将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促进文理相互渗透,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试行住宿书院制,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多元灵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过程按学年分为四个阶段,突出培养重点。第一阶段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第二阶段实行专业大类培养,注重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积累;第三阶段分模块实行“套餐式”培养,注重个性发展;第四阶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主辅修结合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人才市场的要求,在主修专业以外选择辅修专业。学校在会计学、英语、法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6个专业开设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拓宽了学生专业口径,促进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吸收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等的论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歌尔科技学院,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与潍坊中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软件工程专业,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岛海之魂文化艺术学校开展艺术类人才培养合作,与青岛东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软件外包服务人才等。学校被山东省商务厅确定为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

校际合作培养。相继与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台湾明道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建立校际共建关系,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先后选派了11个专业近100余名学生到合作学校进行访学。与山东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常州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了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潍坊商业学校、诸城福田汽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展高端技能人才培养。

国际合作培养。努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9所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2013年,签署友好交流协议9项,与美国伯米吉州立大学签署本科层次合作协议,选派35名学生分赴美国、韩国、台湾的友好学校交流学习。招收外国留学生54人。

教师教育培养。构建现代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在第一、二学年主要接受大类培养,第三学年进行师范技能培养,第四学年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在89所中小学校建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和初中体育、小学音乐、特殊教育等专业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22013学年,培训省内骨干教师200人。

3.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积极构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教学成果奖评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微课”竞赛、多媒体教学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公开课观摩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2013年,在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教师荣获全国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山东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4.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注重能力考核,重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的结合,普遍增加了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完成了对300余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考试考核形式日趋多元化,更具合理性。大力推进网络平台题库建设,对部分有条件的课程实行机考或利用计算机题库自动调取试题考试,实现了教考分离。进一步完善重修重考制、学业预警制和淘汰制,对学业达不到规定学分绩点的学生编入下一年级就读。20122013学年,给予751人学业预警,152人降级试读。

5.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稳步推进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办学、以二级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两级教学管理主体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创新管理理念,优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打破二级学院行政界限和学科专业壁垒,合理调配师资,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与实习环节由教师教育学院统筹管理,跨二级学院组建的艺术素质教育、美术基础、管理学基础、语音学基础、信息技术5个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注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以强化管理为手段,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

二、教学建设与本科质量工程

1.稳步推进专业建设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挥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作用,论证审议专业设置与建设。2013年,新申报文物与博物馆学、艺术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

选择与地方支柱产业密切相关、基础较好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专业群的建设,初步建成机电工程类、信息技术类、光电技术类、生物农业类、海洋化工类、经济与管理类、教师教育类、人文艺术类等一批发展势头好、发展潜力大的专业群。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体系。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3年山东省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评价中,学校8个专业类14个本科专业在《2013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填报指导手册》中被作为特色专业介绍,20个专业类39个本科专业位于全省参评高校前列。

2.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结合学科和专业建设,不断改革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

“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新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平台,平台按学科进行了拓展,实现厚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在选修课中,以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设置若干模块,实现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积极开设素质教育类课程,引导学生文理兼修。专业课程积极开设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依托专业大类或系列课程进行精品课程群建设,逐步形成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20122013学年,学校开设艺术素养、国学经典等素质教育类课程939门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通过省教育厅评估,成绩优秀。

在课堂规模上,2013年中小班授课的比例达到74%,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3.1  课堂教学规模情况表

 

40人以下

80人以下

120人以下

160人以下

160人以上

门次

1910

1648

834

290

118

比例

39.79%

34.33%

17.38%

6.04%

2.46%

3.着力加强教材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完善了规章制度,对教材的管理、选用、评选等各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优先使用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育主管部门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并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全面落实教材规划立项,对教材立项给予资助。学校11部自编教材被列入国家规划教材,10部自编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见附件2)。20122013学年,教师主编出版教材18部,1部教材获“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立项。

4.质量工程成效显著

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规范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校现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成教品牌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精品课程46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成教特色课程1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优秀教材10部。

2013年新增教育部本科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3个、省级成教品牌专业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与歌尔声学合作建设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5.教学研究成果丰硕

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对本科教学的先导和促进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2013年,获得国家基础教育“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立项1项,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立项1项,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等省级教研立项27项(见附件3)。进一步做好6项山东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实验区试点项目(见表3.2),完成了在研的6项省级教研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不断凝练优秀教学成果,完善评选机制,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9项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立项项目顺利结题,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3.2  学校承担的山东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

序号

  

负责人

1

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

冯滨鲁

2

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耿建民

3

小学教师全科综合培养模式改革

 

4

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改革

魏晨明

5

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建设

李天思

6

综合性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周玉衡

三、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建设,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健全由实验、见习、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整合实验项目,增加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更新实验手段,多门课程可进行仿真实验。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2.完善实习实训条件

加大实验室建设和整合力度,2013年,学校投入建设资金1800多万元。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拓展校外实践实习基地。2013年,学校与中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潍坊博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安腾信息有限公司、山东闻达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新增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总数达到265个。

3.注重毕业设计环节

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严格遴选指导教师,鼓励学生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选题。加强了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监控,重点抓好过程管理和毕业答辩环节,大学生学位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全面投入使用。2013年,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优良率达到51.67%,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49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1篇。

3.3  2013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情况

序号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1

利用Excel进行统计的方差分析

 

年仁德

信息与计算科学

2

N-苯磺酰基-L-亮氨酸,1,10-邻菲啰啉Mg(II) 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能

楚斯媛

台夕市

化学

3

新泰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刘建波

会计学

4

论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创新——以青岛电视台《上蛤蜊》为例

 

王恒升

播音与主持艺术

5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育

6

小学班主任健康人格研究

赵思思

欧晓霞

小学教育

7

SATS-上海自动运载系统

吴瑞东

李峻峰

工业设计

8

基于Android的彩信收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张峰顺

 

通信工程

9

信号处理的MATLAB仿真与应用研究

 

王玉富

电信

10

“家”—新中式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徐文娟

季洪亮

园林

11

淄博高青温泉度假区规划设计

 

 

建筑学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知识传授、项目带动、技能培训等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两结合”工作模式,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就业服务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机结合。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创业管理:公司创建与成长》等20多门创新创业课程。开工建设创业服务中心,打造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争取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支持,成立YBC潍坊市创业办公室潍坊学院服务站。

实施本科生创新实验计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把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指标。2013年,启动创业项目32项,新立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课题67项。在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15件作品获奖,其中省特等奖1项。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9件作品获奖,其中全国三等奖1项,省特等奖1项。20122013年,在校学生获得国家专利26项。

四、育人环境与学生教育管理

1.推进住宿书院制改革

确定2013年为“学生工作年”。在2013级新生中试行住宿书院制,成立了弘德书院和明志书院,研究制定了书院制试行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完善书院图书阅览室、学业指导室、心理咨询室、生活服务室等功能用房,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书院辅导员集体备课,实现入学教育课程模块化,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学业导师通过学术报告会、通识教育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自治管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书院建设。以学生为本,大学生事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2013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普通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示范单位。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辅导员选拔、培养、激励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制度,提高了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辅导员“十百工程”,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比例达到37%,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68%2013年,1人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1人被评为山东省骨干辅导员;获省级学生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省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1项。

3.注重社会实践育人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13年,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学习十八大”电子板报设计宣传大赛等各类活动104项,1名学生获山东省“我的中国梦”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师范类学生从业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3项、三等奖5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举办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活动76项。举办第六届社团文化节,开展活动75项,7000余人次加入各类社团。2000余名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组建各级社会实践服务团队75支,其中弘德湖青春圆梦志愿服务队入选团中央重点服务队,16支团队入选第五届“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学校入选“调研山东”十大重点项目承接高校。第三届网络文化节被授予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校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1个社团被评为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

4.培育选树先进典型

发挥青年学子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全校学生中树立成长成才的标杆、学习的榜样。20122013学年,39人获国家奖学金,695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3214人获国家助学金,15人获省政府奖学金,4492人获校级奖学金;324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306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毕业生,331人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2314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713人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3729人被评为红星共青团员。举办“寻潍院最美学子,筑中国青春梦想”潍坊学院第四届校园之星评选。25名学生分别荣获校园公益、勤奋自强、宣传创作、青春活力、创新创业五个类别的校园之星。李福娟同学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第四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教学立校战略。学校领导把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优先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完善校领导联系教学院部制度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教学专题工作会。学校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全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组织保障。

620,学校召开第三次教学工作大会。会议全面总结第二次教学大会以来的教学工作,提出今后四年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本次教学大会的召开,更加强化了本科教学工作在全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内涵发展转型提升的发展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本科教学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规章制度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科学合理、规范适用的教学管理制度,涉及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质量评价、教风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

20122013学年,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书院制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本科专业评估方案》、《教学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文件,起草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实施方案》,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质量监控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教学工作的各个主要环节制定了完善、合理的质量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开学初、期中和期末三次全面教学检查,对各院部教学进行全过程监控。认真执行校院领导、教师听课制度,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领导、专任教师等,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建立健全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强化课堂教学质量监督。进一步完善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制度,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在各专业年级设学生教学信息员,加强对教学第一线的信息收集工作。

四、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多样化、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院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机制,修订教学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意见,每学年对排名前六位的教学院部予以奖励。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主要由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组评价三部分组成,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20122013学年,校领导、校督导组分别听取检查了10位、209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督导员听课1368门次,教师课堂教学优良率为88%。建立教学质量现代化评价机制,制定了《学生网上评教管理办法》,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保证了教学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完善优秀教学奖励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激励导向作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阶段性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改革成果。组织开展了专业、教研室等专项评估,2013年完成了汉语言文学等6个首批设置本科专业的评估。

 

五、教师素质提升

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训。2013 年培训青年教师254名。鼓励支持教师通过攻读学位、做访问学者、从事博士后研究、参加国际合作培养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近年来,60名教师在职获得博士学位。注重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引导广大教师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培训、短期进修、项目开发、技术服务、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丰富实践背景和经历。2013年,学校1名教师入选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大教学学术带头人,2名教师入选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9名教师入选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教师获山东省首届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获山东省第三届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一等奖4项。1名外教获省外国文教专家“教学奖”。

 

 

 

 

 

 

 

第五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业成绩

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大力加强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教育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要求,顺利完成了在校大学生的测试工作。鼓励支持学生继续深造,201314个专业考研录取率超过20%,其中4个专业考研录取率超过40%2013 年,应届本科毕业生5224人,其中5210人获得毕业证书,毕业率为99.73%(分专业毕业率见附件4)。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授予5194人学士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9.43%(分专业学位授予率见附件5)。

二、学科专业竞赛   

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构建学生能力训练平台。20122013学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获奖395项,其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2项,优秀奖8项;获得山东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67项、二等奖101项、三等奖135项,优秀奖47(见附件6)。

三、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22013学年,对所有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学生网上评教,被学生评价为优秀的教师占全体任课教师的86.3%,学生参评率达到94.3%。通过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平台进行满意度调查,学生学习满意度平均分94.3分,学生参评率达到98.7%

四、就业情况分析

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观念。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广开就业信息发布的途径。全力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多种形式的毕业生推介活动。2013年,组织各类招聘活动100余场次,提供岗位信息15000余条。毕业生参加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8人,应征入伍35人。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1.5%,年底就业率为96.6%。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文教、化工、经济等行业,就业区域以本省为主。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情况看,艺术类、体育类专业需求相对较少,就业难度相对较大。

五、用人单位评价

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与反馈。采取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2013年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在90%以上。学校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得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媒体、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六部分 特色发展概况

学校立足国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叠加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参与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有力推动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加快建设特色名校

近年来,学校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内涵发展转型提升。学校制定了《潍坊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潍坊学院“十二五”特色名校工程专项规划》,提出了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四大战略,2011 年正式启动了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重点专业建设为平台,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2013年,学校入选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实现了新的跨越,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推进以“一创三改两试点”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改革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推进校地、校际、校企、校内协同,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实施住宿书院制改革,弘德书院、明志书院立足学生的思想成长、行为养成、人格塑造和实践锻炼,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受到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教育部《高教领导参考》2013年连续三期刊发文章,介绍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经验。

三、主动对接职业教育

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主动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互动协同机制。主动对接中职、高职教育,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达成联合培养协议,与山东潍坊商业学校、诸城福田汽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中职学校合作开展“3+4”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努力构建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应用性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学校传承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师范性与专业性、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统一的教师教育理念,进一步凸显教师教育特色。以教师教育学院为依托,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修订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2+1+1分段式人才培养,整合校地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师教育基本技能训练。教师教育类毕业生已基本构成区域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在服务区域基础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校被确定为国家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首批试点建设的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承担全省相关专业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013年,顺利通过省评审专家组的检查评估,专家组对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被评为全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全面推进《潍坊学院服务潍坊行动计划》,面向蓝黄两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水平成果研发转化、重大课题决策咨询、先进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以项目为纽带,深入开展校企校地合作。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60余家大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辟了潍坊巾帼农业科技示范园、寒亭无公害蔬菜基地等13个产学研基地,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研究院(所)16个。近年来,选派六批118人次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促成了与山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潍坊软件园、景芝酒厂等一大批横向合作项目,产学研成效显著。2013年,学校立足社会需要,选取优质资源,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课程100门,吸引市民走进大学课堂,为潍坊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

 

 

 

 

第七部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先进院校和自身目标相比,还需要解决如下主要问题:

一、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能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的广度、深度、关联度和效果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将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各项要求,以建设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契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内涵发展,促进转型提升,加快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二、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

学科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着力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积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学科专业投入,逐步形成内涵充实、特色鲜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博士所占比例偏低。学校将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引进学校发展急需的领军人物、省级学科专业带头人。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扎实推进“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逐步扩大“双能型”教师比例。

 

四、服务社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服务社会的能力还不强,能够产业化的成果还较少,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学校将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服务潍坊行动计划》,积极参与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互动协同机制。

 

 

 

 

 

 

 

 

 

 

 

 

 

 

 

   

 

回眸2013年,满载收获,令人振奋;展望2014年,重任在肩,信心满怀。学校将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按照抓基础、上水平、创特色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战略,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转型提升,为加快建设应用型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