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院教〔2022〕19号

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修订)

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公报〔2020〕30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 )以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教督〔2021〕1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规范专业管理,深化专业改革,凝炼专业发展特色,明确专业建设主体责任,构建专业建设与发展长效机制,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评估目的

(一)充分发挥专业评估的诊断、导向和改进作用,为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铸造一流专业、锻强优势专业、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专业动态调整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支撑。

(二)引导各专业(类)合理、科学定位、加强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专业(类)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专业(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评估原则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通过评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导向性原则,通过专业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引导专业合理定位;加强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建设和质量监控,促进各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客观性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依据数据、事实做出判断,客观反映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真实状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三)发展性原则,坚持专业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过程、专业建设成效相结合综合评估,通过重点考察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发展状况和取得的实际成效,引导专业持续改进、健康发展。

四、评估对象

分类别按周期评估所有招生满三年的本科专业(类),四年为一个周期。

五、评估指标体系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审核评估工作要求和我校实际,分类制定了《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见附件1),目前包括通用类、师范教育专业类和工程教育专业类,其中通用类主要包括定位与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与教学、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学生发展和特色与效益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91个主要观测点 。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将根据学校发展阶段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六、评估组织机构

(一)学校成立本科专业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规划、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

(二)领导小组下设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办公室,负责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

(三)各学院成立以院长任组长的学院专业评估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专业(类)的自评工作,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七、评估程序

评估采取条件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学校在专业自评基础上组织开展专家组评估。

(一)专业自评

各学院制定专业评估计划、提出评估申请,每年至少报1个专业参加校内评估,学校本科专业评估领导小组审议后确定当年的参评专业。

各学院依据本方案及相应的评估要求,对照指标体系对参评专业(类)建设情况开展自评,总结成绩,凝练特色,查摆问题,撰写并提交《新乡学院本科****专业(类)评估自评报告》(见附件2)和《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见附件3)。

专业自评报告要求以数据、事实为依据,形成写实性报告。报告中“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不少于1/3篇幅。

(二)专家组评审

学校组织校内外同行、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组成评估专家组进行线上或线下评审。专家组通过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审阅《专业自评报告》,查阅专业建设与管理档案材料等,对专业(类)自身建设的过程、措施、质量和水平以及专业(类)自评报告质量进行评审。

(三)现场考察

学校组织评估专家组对各专业(类)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方式包括听取专业(类)建设情况汇报、查看教学档案、召开座谈会、听课及现场考察等。专家组根据现场考察情况进行评审。

(四)形成评估结论

评估专家组依据材料评估及现场考察结果形成评估报告,确定评估等级,评估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比例不高于当年参评专业的15%。

(五)公布评估结果

学校本科专业评估领导小组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进行审核,无异议后最终确定专业(类)评估等级并公示。

(六)督导复查

学校本科专业评估领导小组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专业整改情况进行督导复查。对于评估整改落实不力、关键专业评估指标在评估后下滑的专业(类),将采取约谈学院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限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比例等问责措施。

八、评估结果使用

(一)各专业(类)根据专家组在评估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接受评估后一个月内提交整改方案,一年内提交整改报告。

(二)学校根据评估结果,综合谋划专业设置与专业动态调整方案。

(三)对评估结果为“优秀”的专业(类)奖励3万元专业建设经费(由专业评估专项经费中支出),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优先推荐申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

对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专业(类),要求限期整改。经一年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专业(类),缩减该专业(类)的专业建设经费及相应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的申报比例,核减招生计划,乃至暂停招生。

九、其他

(一)本方案由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方案》(校教字〔2016〕55号)同时废止。

附件1: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1)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用版)

(2)新乡学院师范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3)新乡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附件2:《新乡学院本科****专业(类)评估自评报告》通用参考模板。

附件3: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

(1)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通用版)

(2)新乡学院师范教育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

(3)新乡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

2022年6月13日

(此页空白)

新乡学院院长办公室 2022年6月13日印发

附件1: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通用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1.办学方向与建设规划

(权重:0.10)

1.1党的领导

(3分)

1.1.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专业建设工作根本标准情况

1.1.2 “以本为本”,党政领导主抓、落实,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情况

1.1.3坚持“四个回归”,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思政教育

(2分)

1.2.1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1.2.2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1.2.3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1.3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3分)

1.1.1专业定位准确、清晰、可行,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1.2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

1.1.3培养方案各要素匹配程度

1.4建设规划

(2分)

1.2.1建设目标清晰、规划合理

1.2.2专业建设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1.2.3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建设规划体系情况

1.2.4规划执行情况

2.师资队伍(权重:0.15)

2.1数量与结构

(3分)

2.1.1教师数量

2.1.2生师比

2.1.3硕、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2.1.4教师高级职称结构比例

2.1.5双师双能行教师和具有工程或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2.2教师教学投入

(5分)

2.2.1获得省级以上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比例

2.2.2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情况

2.2.3近四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的教师比例≥50%

2.3专任教师教研情况

(4分)

2.3.1获得优秀教学技能或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及以上)

2.3.2近四年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

2.3.3近四年教师主持教研项目情况(校级及以上)

2.3.4近四年教师出主编教材情况情况

2.4专任教师科研情况

(3分)

2.4.1近四年教师发表科研论文或艺术作品等情况

2.4.2近四年教师出版专著情况

2.4.3近四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2.4.4教师专利(著作权)授权情况

2.4.5近四年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

3.教学条件

(权重:0.15)

3.1实验室建设

(4分)

3.1.1实验室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

3.1.2.实验室制度健全,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3.1.3生均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值

3.1.4年新增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值

3.2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4分)

3.2.1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企融合专业实践运行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3.2.2与行业企业共建的专业实践基地数

3.2.3获得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数

3.2.4近四年校外专业实践基地能满足教学需要

3.2.5专业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充足,且指导能力强

3.2.6各专业实践基地利用率高

3.3图书资料

(4分)

3.3.1专业纸质图书资料和电子图书资料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3.3.2师生借阅和使用率高

3.4专业建设经费

(3分)

3.4.1日常教学经费使用合理

3.4.2专项经费使用合理

4.课程与教学

(权重:0.25)

4.1课程建设

(5分)

4.1.1课程建设规划合理,实施成效显著

4.1.2教学大纲规范,执行情况好

4.1.3国家一流课程、省一流课程的建设情况

4.1.4建设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

4.1.5课程考试考核管理规范

4.2课堂教学

(10分)

4.2.1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注重学生成果导向

4.2.2教学理念有创新、有特色,措施有力,行之有效,质量意识强

4.2.3注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改革目标明确

4.2.4挖掘拓展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融入课堂教学形式自然,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2.5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

4.2.6教材建设与选用规范

4.3教学改革

(5分)

4.2.1.改革总体思路清晰、计划合理、措施有力,执行良好,成效显著

4.2.2.基层教学组织有特色化的教学改革实践

4.2.3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数量

4.2.4获得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数量

4.4实践教学

(5分)

4.3.1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

4.3.2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

4.3.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选题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管理得当,通过率高

5.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权重:0.10)

5.1教学管理

(3分)

5.1.1.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专业教学文件完善、健全,执行到位

5.1.2.教学档案材料健全,管理规范

5.1.3定期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和开展教学检查

5.2质量管理

(4分)

5.2.1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制度健全,运行有序

5.2.2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合理,执行严格

5.3质量改进

(3分)

5.3.1及时对主要教学环节实施检查、评价、反馈

5.3.2定期研判和分析教学质量,提出改进措施

6.学生发展

(权重:0.15)

6.1理想信念与品德修养

(3分)

6.1.1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6.1.2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6.2学生指导与服务

(4分)

6.2.1专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与成效

6.2.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情况

6.2.3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6.2.4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的情况

6.3学生综合素质

(5分)

6.3.1.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6.3.2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情况

6.3.3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受理等情况

6.3.4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6.3.5学生社会服务情况

6.3.6三名优秀在校生简介

6.4就业质量

(3分)

6.2.1本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学位授予率

6.2.2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

6.2.3就业状况

6.2.4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6.2.5三名优秀校友简介

7.特色与效益

(权重:0.10)

7.1专业特色

(6分)

7.1.1培育专业特色的思路

7.1.2凝练专业特色的举措与实施成效

7.2专业影响力

(4分)

7.2.1专业教师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7.2.2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7.2.3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新乡学院师范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一)

——中学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第二级)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1.培养目标

(权重:0.10)

1.1目标定位

(3分)

1.1.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1.2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专业定位准确、清晰、可行

1.1.3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

1.2目标内涵

(3分)

1.2.1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1.2.2体现专业特色,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4分)

1.3.1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1.3.2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2.毕业要求

(权重:0.15)

2.1师德规范

(2分)

2.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1.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2.1.3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

(1.5分)

2.2.1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2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学科素养

(1.5分)

2.3.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2.3.2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4教学能力

(2分)

2.4.1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

2.4.2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2.5班级指导

(2分)

2.5.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2.5.2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2.5.3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综合育人

(2分)

2.6.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2.6.2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2.6.3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7学会反思

(2分)

2.7.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2.7.2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2.7.3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沟通合作

(2分)

2.8.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8.2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3.课程与教学(权重:0.15)

3.1课程设置

(3分)

3.1.1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

(3分)

3.2.1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

3.2.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3.2.3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课程内容

(3分)

3.3.1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3.3.2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课程实施

(3分)

3.4.1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3.4.2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3.4.3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课程评价

(3分)

3.5.1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3.5.2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4.合作与实践(权重:0.15)

4.1协同育人

(3分)

4.1.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1.2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

(3分)

4.2.1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4.2.2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

4.3实践教学

(3分)

4.3.1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4.3.2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4.3.3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

4.3.4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导师队伍

(3分)

4.4.1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4.4.2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4.4.3“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

(3分)

4.5.1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4.5.2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4.5.3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5.师资队伍

(权重:0.15)

5.1数量结构

(4分)

5.1.1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

5.1.2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2人

5.1.3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5.2素质能力

(4分)

5.2.1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5.2.2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5.2.3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5.2.4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5.2.5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

(4分)

5.3.1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

5.3.2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持续发展

(3分)

5.4.1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5.4.2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5.4.3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5.4.4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5.4.5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6.支持条件

(权重:0.10)

6.1经费保障

(3分)

6.1.1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6.1.2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

(4分)

6.2.1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

6.2.2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6.2.3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资源保障

(3分)

6.3.1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

6.3.2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7.质量保障

(权重:0.10)

7.1保障体系

(2分)

7.1.1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7.1.2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

(3分)

7.2.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7.2.2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

(2分)

7.3.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7.3.2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7.4持续改进

(3分)

7.4.1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7.4.2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8.学生发展

(权重:0.10)

8.1生源质量

(1.5分)

8.1.1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学生需求

(2分)

8.2.1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8.2.2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成长指导

(2分)

8.3.1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8.3.2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8.4学业监测

(1.5分)

8.4.1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

(2分)

8.5.1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8.5.2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6社会声誉

(1分)

8.6.1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

8.6.2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新乡学院师范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二)

——小学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第二级)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1.培养目标

(权重:0.10)

1.1目标定位

(3分)

1.1.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1.2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专业定位准确、清晰、可行

1.1.3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

1.2目标内涵

(3分)

1.2.1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1.2.2体现专业特色,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4分)

1.3.1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1.3.2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2.毕业要求

(权重:0.15)

2.1师德规范

(2分)

2.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1.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2.1.3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

(1.5分)

2.2.1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2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学科素养

(2分)

2.3.1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2.3.2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3.3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2.4教学能力

(2分)

2.4.1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

2.4.2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2.5班级指导

(2分)

2.5.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2.5.2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2.5.3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综合育人

(2分)

2.6.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2.6.2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2.6.3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7学会反思

(1.5分)

2.7.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2.7.2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2.7.3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沟通合作

(2分)

2.8.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8.2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3.课程与教学

(权重:0.15)

3.1课程设置

(3分)

3.1.1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

(3分)

3.2.1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

3.2.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3.2.3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课程内容

(3分)

3.3.1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3.3.2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课程实施

(3分)

3.4.1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3.4.2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3.4.3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课程评价

(3分)

3.5.1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3.5.2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4.合作与实践

(权重:0.15)

4.1协同育人

(3分)

4.1.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1.2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

(3分)

4.2.1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4.2.2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

4.3实践教学

(3分)

4.3.1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4.3.2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4.3.3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

4.3.4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导师队伍(3分)

4.4.1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4.4.2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4.4.3“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

(3分)

4.5.1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4.5.2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4.5.3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5.师资队伍

(权重:0.15)

5.1数量结构

(4分)

5.1.1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

5.1.2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5.1.3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5.2素质能力

(4分)

5.2.1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5.2.2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5.2.3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5.2.4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5.2.5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

(4分)

5.3.1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

5.3.2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持续发展

(3分)

5.4.1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5.4.2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5.4.3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5.4.4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5.4.5探索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6.支持条件

(权重:0.10)

6.1经费保障

(3分)

6.1.1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6.1.2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

(4分)

6.2.1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等实践教学需要

6.2.2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6.2.3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资源保障

(3分)

6.3.1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

6.3.2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7.质量保障

(权重:0.10)

7.1保障体系

(2分)

7.1.1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7.1.2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

(3分)

7.2.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7.2.2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

(2分)

7.3.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7.3.2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7.4持续改进

(3分)

7.4.1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7.4.2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8.学生发展

(权重:0.10)

8.1生源质量

(1.5分)

8.1.1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学生需求

(2分)

8.2.1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8.2.2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成长指导

(2分)

8.3.1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8.3.2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8.4学业监测

(1.5分)

8.4.1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

(2分)

8.5.1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8.5.2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6社会声誉

(1分)

8.6.1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

8.6.2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新乡学院师范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三)

——学前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第二级)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1.培养目标

(权重:0.10)

1.1目标定位

(3分)

1.1.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1.2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专业定位准确、清晰、可行

1.1.3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

1.2目标内涵

(3分)

1.2.1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1.2.2体现专业特色,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4分)

1.3.1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1.3.2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2.毕业要求

(权重:0.15)

2.1师德规范

(2分)

2.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1.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2.1.3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

(1.5分)

2.2.1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2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2.3保教知识

(2分)

2.3.1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2.3.2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2.4保教能力

(2分)

2.4.1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

2.4.2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

2.5班级管理

(2分)

2.5.1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班级环境

2.5.2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2.5.3为人师表,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2.6综合育人

(2分)

2.6.1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2.6.2理解环境育人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

2.6.3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2.7学会反思

(1.5分)

2.7.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2.7.2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2.7.3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沟通合作

(2分)

2.8.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8.2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3.课程与教学

(权重:0.15)

3.1课程设置

(3分)

3.1.1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

(3分)

3.2.1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2.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3.2.3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课程内容

(3分)

3.3.1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3.3.2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课程实施

(3分)

3.4.1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3.4.2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3.4.3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课程评价

(3分)

3.5.1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3.5.2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4.合作与实践

(权重:0.15)

4.1协同育人

(3分)

4.1.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1.2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

(3分)

4.2.1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4.2.2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

4.3实践教学

(3分)

4.3.1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4.3.2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4.3.3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

4.3.4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导师队伍(3分)

4.4.1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4.4.2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4.4.3“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

(3分)

4.5.1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4.5.2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4.5.3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5.师资队伍

(权重:0.15)

5.1数量结构

(4分)

5.1.1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5.1.2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

5.1.3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5.2素质能力

(4分)

5.2.1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5.2.2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5.2.3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5.2.4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5.2.5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

(4分)

5.3.1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

5.3.2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5.4持续发展

(3分)

5.4.1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5.4.2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5.4.3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5.4.4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5.4.5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6.支持条件

(权重:0.10)

6.1经费保障

(3分)

6.1.1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6.1.2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

(4分)

6.2.1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保育实践、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要

6.2.2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6.2.3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资源保障

(3分)

6.3.1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

6.3.2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7.质量保障

(权重:0.10)

7.1保障体系

(2分)

7.1.1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7.1.2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

(3分)

7.2.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7.2.2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

(2分)

7.3.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7.3.2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7.4持续改进

(3分)

7.4.1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7.4.2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8.学生发展

(权重:0.10)

8.1生源质量

(1.5分)

8.1.1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学生需求

(2分)

8.2.1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8.2.2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成长指导

(2分)

8.3.1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8.3.2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8.4学业监测

(1.5分)

8.4.1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

(2分)

8.5.1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8.5.2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6社会声誉

(1分)

8.6.1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

8.6.2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新乡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1.学生

(权重:0.15)

1.1生源质量

(5分)

1.1.1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1.2成长指导

(5分)

1.2.1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1.3学业监测

(5分)

1.3.1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1.3.2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2.培养目标

(权重:0.10)

2.1目标定位

(5分)

2.1.1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2目标评价

(5分)

2.2.1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2.2.2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毕业要求

(权重:0.15)

3.1工程知识

(1.5分)

3.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2问题分析

(1.5分)

3.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

3.2.2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1.5分)

3.3.1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

3.3.2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4研究

(1分)

3.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3.4.2能够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5使用现代工具(1.5分)

3.5.1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3.5.2通过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6工程与社会(1分)

3.6.1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3.6.2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3.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分)

3.7.1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8职业规范

(1分)

3.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3.9个人和团队(1分)

3.9.1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3.10沟通

(1分)

3.10.1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3.10.2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3.11项目管理

(1分)

3.1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3.12终身学习

(1分)

3.12.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持续改进

(权重:0.15)

4.1质量保障

(5分)

4.1.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

4.1.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4.2外部评价

(5分)

4.2.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4.2.2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4.3持续改进

(5分)

4.3.1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5.课程体系

(权重:0.15)

5.1课程设置

(5分)

5.1.1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5.1.2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5.1.3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5.2课程内容

(5分)

5.2.1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5.2.2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5.3实践教学

(5分)

5.3.1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3.2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

5.3.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4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6.师资队伍

(权重:0.15)

6.1数量结构

(4分)

6.1.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6.2素质能力

(4分)

6.2.1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6.2.2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6.2.3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6.3教学投入

(4分)

6.3.1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

6.3.2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6.3.3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

6.4学生指导

(3分)

6.4.1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

6.4.2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7.支持条件

(权重:0.15)

7.1设施保障

(4分)

7.1.1学校能够提供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

7.1.2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7.1.3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7.2资源保障

(4分)

7.2.1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7.2.2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7.3经费保障

(4分)

7.2.1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7.4管理保障

(3分)

7.3.2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7.2.2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附件2:

新乡学院

本科 专业(类)评估

 

 

 

学院名称(盖章):

 

专业名称:

 

部门党政领导会签:

 

专业负责人签字: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目录

一、办学方向与建设规划

(一)党的领导

(二)思政教育

(三)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四)建设规划

二、师资队伍

(一)数量与结构

(二)教师教学投入

(三)专任教师教研情况

(四)专任教师科研情况

(五)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三、教学条件

(一)实验室建设

(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三)图书资源

(四)专业建设经费

(五)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四、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建设

(二)课堂教学

(三)教学改革

(四)实践教学

(五)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五、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一)教学管理

(二)质量管理

(三)质量改进

(四)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六、学生发展

(一)理想信念与品德修养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

(三)学生综合素质

(四)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

(五)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七、特色与效益

(一)专业特色

(二)专业影响力

XXX(方正小标宋简体二号)

(空一行)

根据XXXXXXX(正文:仿宋_GB2312,三号):

一、XXXXXXXX(一级标题,黑体,三号)

XXXXXXXXX

(二)XXXXXXXXX(二级标题,楷体,三号,加粗)

1.XXXXXXXXX(三级标题,仿宋_GB2312,三号,加粗)

XXXXXXXX

(行间距,28;页边距:上3.5cm、下3.7cm、左2.8cm、右2.5cm)

××××××专业评估自评报告

(空一行)

对本专业发展沿革,开始招生时间,当前学生规模,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等本专业的基本现状进行客观描述。

……

简述本专业开展自查自评情况。

……

一、办学方向与建设规划

(一)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专业建设工作根本标准情况;“以本为本”,党政领导主抓、落实,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情况;坚持“四个回归”,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二)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三)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专业办学定位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说明制定的依据,要能体现服务对象和社会需求,明确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如何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架;培养方案及其制定(修订)的依据及执行情况。

(四)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清晰、规划合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二、师资队伍

(一)数量与结构

专任教师的数量、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与发展态势,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二)教师教学投入

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情况;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近四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的教师比例;师德师风建设成效。

(三)专任教师教研情况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师德师风,教学团队建设情况;近十年教师主持教研项目情况;专任教师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情况;近十年教师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情况情况;专任教师的教研水平。

(四)专任教师科研情况

专任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主持科研项目情况,教师专利(著作权)授权情况;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专任教师的科研水平。

(五)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三、教学条件

(一)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的数量与结构,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数量能否满足教学需求;设备运行及管理情况。

(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实践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专业实践基地数量及建设情况,专业实践指导教师情况,能否满足教学需求;各专业实践基地利用率情况。

(三)图书资源

本专业的图书资料数量、种类情况,能否满足师生日常需求;图书资料的利用、共享及管理情况。

(四)专业建设经费

日常教学经费和专项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

(五)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四、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执行情况;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课程考核方式是否适当多样;教材建设与选用情况。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评价是否完善;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情况;教材建设与选用规范情况等。

(三)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改革的情况;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情况。

(四)实践教学

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开放情况;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情况。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指导教师和过程管理情况;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情况。

(五)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五、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一)教学管理

专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专业教学档案的管理情况;定期开展教学工作专项会议和教学检查。

(二)质量管理

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制度健全,运行有序;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合理,执行严格。

(三)质量改进

及时对主要教学环节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定期研判和分析教学质量,提出改进措施。

(四)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六、学生发展

(一)理想信念与品德修养

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

专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与成效;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的情况。

(三)学生综合素质

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情况;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受理等情况;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学生社会服务情况;三名优秀在校生简介。

(四)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

本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学位授予率;本专业学生的协议就业率、考研率、出国率等就业情况;本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用人单位满意度其情况;本专业优秀校友情况。

(五)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七、特色与效益

(一)专业特色

培育专业特色的思路;凝练专业特色的举措与实施成效。

(二)专业影响力

专业教师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

附件3: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

新乡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通用版)

学院:

 

专业:

 

填报人:

 

填报时间: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达成情况

自评分数

备注

1.办学方向与建设规划

(权重:0.10)

1.1党的领导

(3分)

1.1.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专业建设工作根本标准情况

1.1.2 “以本为本”,党政领导主抓、落实,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情况

1.1.3坚持“四个回归”,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思政教育

(2分)

1.2.1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1.2.2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1.2.3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1.3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3分)

1.1.1专业定位准确、清晰、可行,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1.2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

1.1.3培养方案各要素匹配程度

1.4建设规划

(2分)

1.2.1建设目标清晰、规划合理

1.2.2专业建设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1.2.3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建设规划体系情况

1.2.4规划执行情况

2.师资队伍(权重:0.15)

2.1数量与结构

(3分)

2.1.1教师数量

2.1.2生师比

2.1.3硕、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2.1.4教师高级职称结构比例

2.1.5双师双能行教师和具有工程或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2.2教师教学投入

(5分)

2.2.1获得省级以上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比例

2.2.2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情况

2.2.3近四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的教师比例≥50%

2.3专任教师教研情况

(4分)

2.3.1获得优秀教学技能或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及以上)

2.3.2近四年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

2.3.3近四年教师主持教研项目情况(校级及以上)

2.3.4近四年教师出主编教材情况情况

2.4专任教师科研情况

(3分)

2.4.1近四年教师发表科研论文或艺术作品等情况

2.4.2近四年教师出版专著情况

2.4.3近四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2.4.4教师专利(著作权)授权情况

2.4.5近四年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

3.教学条件

(权重:0.15)

3.1实验室建设

(4分)

3.1.1实验室能充分满足教学需求

3.1.2.实验室制度健全,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3.1.3生均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值

3.1.4年新增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值

3.2专业实践

基地建设

(4分)

3.2.1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企融合专业实践运行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3.2.2与行业企业共建的专业实践基地数

3.2.3获得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数

3.2.4近四年校外专业实践基地能满足教学需要

3.2.5专业实践指导教师数量充足,且指导能力强

3.2.6各专业实践基地利用率高

3.3图书资料

(4分)

3.3.1专业纸质图书资料和电子图书资料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3.3.2师生借阅和使用率高

3.4专业建设经费

(3分)

3.4.1日常教学经费使用合理

3.4.2专项经费使用合理

4.课程与教学

(权重:0.25)

4.1课程建设

(5分)

4.1.1课程建设规划合理,实施成效显著

4.1.2教学大纲规范,执行情况好

4.1.3国家一流课程、省一流课程的建设情况

4.1.4建设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

4.1.5课程考试考核管理规范

4.2课堂教学

(10分)

4.2.1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注重学生成果导向

4.2.2教学理念有创新、有特色,措施有力,行之有效,质量意识强

4.2.3注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改革目标明确

4.2.4挖掘拓展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融入课堂教学形式自然,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2.5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

4.2.6教材建设与选用规范

4.3教学改革

(5分)

4.2.1.改革总体思路清晰、计划合理、措施有力,执行良好,成效显著

4.2.2.基层教学组织有特色化的教学改革实践

4.2.3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数量

4.2.4获得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数量

4.4实践教学

(5分)

4.3.1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

4.3.2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

4.3.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选题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管理得当,通过率高

5.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权重:0.10)

5.1教学管理

(3分)

5.1.1.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专业教学文件完善、健全,执行到位

5.1.2.教学档案材料健全,管理规范

5.1.3定期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和开展教学检查

5.2质量管理

(4分)

5.2.1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制度健全,运行有序

5.2.2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合理,执行严格

5.3质量改进

(3分)

5.3.1及时对主要教学环节实施检查、评价、反馈

5.3.2定期研判和分析教学质量,提出改进措施

6.学生发展

(权重:0.15)

6.1理想信念与品德修养

(3分)

6.1.1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6.1.2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6.2学生指导与服务

(4分)

6.2.1专业指导与服务的内容与成效

6.2.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情况

6.2.3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6.2.4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的情况

6.3学生综合素质

(5分)

6.3.1.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6.3.2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情况

6.3.3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受理等情况

6.3.4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6.3.5学生社会服务情况

6.3.6三名优秀在校生简介

6.4就业质量

(3分)

6.2.1本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学位授予率

6.2.2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

6.2.3就业状况

6.2.4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6.2.5三名优秀校友简介

7.特色与效益

(权重:0.10)

7.1专业特色

(6分)

7.1.1培育专业特色的思路

7.1.2凝练专业特色的举措与实施成效

7.2专业影响力

(4分)

7.2.1专业教师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7.2.2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7.2.3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新乡学院师范教育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一)

——中学教育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第二级)

学院:

 

专业:

 

填报人:

 

填报时间: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达成情况

自评分数

备注

1.培养目标

(权重:0.10)

1.1目标定位

(3分)

1.1.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1.2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专业定位准确、清晰、可行

1.1.3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

1.2目标内涵

(3分)

1.2.1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1.2.2体现专业特色,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4分)

1.3.1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1.3.2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3.毕业要求

(权重:0.15)

2.1师德规范

(2分)

2.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1.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2.1.3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

(1.5分)

2.2.1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2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学科素养

(1.5分)

2.3.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2.3.2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4教学能力

(2分)

2.4.1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

2.4.2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2.5班级指导

(2分)

2.5.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2.5.2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2.5.3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综合育人

(2分)

2.6.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2.6.2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2.6.3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7学会反思

(2分)

2.7.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2.7.2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2.7.3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沟通合作

(2分)

2.8.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8.2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3.课程与教学

(权重:0.15)

3.1课程设置

(3分)

3.1.1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

(3分)

3.2.1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

3.2.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3.2.3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课程内容

(3分)

3.3.1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3.3.2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课程实施

(3分)

3.4.1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3.4.2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3.4.3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课程评价

(3分)

3.5.1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3.5.2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4.合作与实践(权重:0.15)

4.1协同育人

(3分)

4.1.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1.2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

(3分)

4.2.1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4.2.2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

4.3实践教学

(3分)

4.3.1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4.3.2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4.3.3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

4.3.4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导师队伍

(3分)

4.4.1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4.4.2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4.4.3“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

(3分)

4.5.1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4.5.2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4.5.3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6.师资队伍

(权重:0.15)

5.1数量结构

(4分)

5.1.1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

5.1.2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2人

5.1.3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5.2素质能力

(4分)

5.2.1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5.2.2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5.2.3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5.2.4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5.2.5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

(4分)

5.3.1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

5.3.2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持续发展

(3分)

5.4.1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5.4.2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5.4.3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5.4.4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5.4.5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6.支持条件

(权重:0.10)

6.1经费保障

(3分)

6.1.1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6.1.2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

(4分)

6.2.1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

6.2.2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6.2.3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资源保障

(3分)

6.3.1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

6.3.2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7.质量保障

(权重:0.10)

7.1保障体系

(2分)

7.1.1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7.1.2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

(3分)

7.2.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7.2.2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

(2分)

7.3.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7.3.2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7.4持续改进

(3分)

7.4.1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7.4.2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8.学生发展

(权重:0.10)

8.1生源质量

(1.5分)

8.1.1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学生需求

(2分)

8.2.1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8.2.2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成长指导

(2分)

8.3.1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8.3.2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8.4学业监测

(1.5分)

8.4.1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

(2分)

8.5.1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8.5.2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6社会声誉

(1分)

8.6.1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

8.6.2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新乡学院师范教育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二)

——小学教育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第二级)

学院:

 

专业:

 

填报人:

 

填报时间: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达成情况

自评分数

备注

1.培养目标

(权重:0.10)

1.1目标定位

(3分)

1.1.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1.2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专业定位准确、清晰、可行

1.1.3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

1.2目标内涵

(3分)

1.2.1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1.2.2体现专业特色,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4分)

1.3.1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1.3.2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2.毕业要求

(权重:0.15)

2.1师德规范

(2分)

2.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1.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2.1.3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

(1.5分)

2.2.1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2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学科素养

(2分)

2.3.1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2.3.2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3.3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2.4教学能力

(2分)

2.4.1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

2.4.2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2.5班级指导

(2分)

2.5.1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2.5.2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2.5.3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综合育人

(2分)

2.6.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2.6.2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2.6.3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7学会反思

(1.5分)

2.7.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2.7.2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2.7.3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沟通合作

(2分)

2.8.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8.2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3.课程与教学

(权重:0.15)

3.1课程设置

(3分)

3.1.1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

(3分)

3.2.1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

3.2.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3.2.3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课程内容

(3分)

3.3.1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3.3.2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课程实施

(3分)

3.4.1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3.4.2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3.4.3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课程评价

(3分)

3.5.1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3.5.2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4.合作与实践

(权重:0.15)

4.1协同育人

(3分)

4.1.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1.2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

(3分)

4.2.1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4.2.2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

4.3实践教学

(3分)

4.3.1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4.3.2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4.3.3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

4.3.4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导师队伍

(3分)

4.4.1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4.4.2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4.4.3“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

(3分)

4.5.1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4.5.2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4.5.3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5.师资队伍

(权重:0.15)

5.1数量结构

(4分)

5.1.1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

5.1.2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5.1.3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5.2素质能力

(4分)

5.2.1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5.2.2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5.2.3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5.2.4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5.2.5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

(4分)

5.3.1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

5.3.2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持续发展

(3分)

5.4.1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5.4.2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5.4.3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5.4.4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5.4.5探索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6.支持条件

(权重:0.10)

6.1经费保障

(3分)

6.1.1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6.1.2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

(4分)

6.2.1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等实践教学需要

6.2.2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6.2.3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资源保障

(3分)

6.3.1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

6.3.2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7.质量保障

(权重:0.10)

7.1保障体系

(2分)

7.1.1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7.1.2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

(3分)

7.2.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7.2.2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

(2分)

7.3.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7.3.2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7.4持续改进

(3分)

7.4.1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7.4.2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8.学生发展

(权重:0.10)

8.1生源质量

(1.5分)

8.1.1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学生需求

(2分)

8.2.1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8.2.2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成长指导

(2分)

8.3.1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8.3.2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8.4学业监测

(1.5分)

8.4.1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

(2分)

8.5.1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8.5.2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6社会声誉

(1分)

8.6.1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

新乡学院师范教育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三)

——学前教育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第二级)

学院:

 

专业:

 

填报人:

 

填报时间: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达成情况

自评分数

备注

1.培养目标

(权重:0.10)

1.1目标定位

(3分)

1.1.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1.2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专业定位准确、清晰、可行

1.1.3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

1.2目标内涵

(3分)

1.2.1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1.2.2体现专业特色,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4分)

1.3.1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1.3.2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2.毕业要求

(权重:0.15)

2.1师德规范

(2分)

2.1.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1.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2.1.3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教育情怀

(1.5分)

2.2.1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2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2.3保教知识

(2分)

2.3.1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2.3.2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2.4保教能力

(2分)

2.4.1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科学规划一日生活、科学创设环境、合理组织活动

2.4.2具有观察幼儿、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能力

2.5班级管理

(2分)

2.5.1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班级环境

2.5.2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2.5.3为人师表,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2.6综合育人

(2分)

2.6.1了解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2.6.2理解环境育人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

2.6.3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2.7学会反思

(1.5分)

2.7.1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2.7.2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2.7.3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沟通合作

(2分)

2.8.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8.2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3.课程与教学

(权重:0.15)

3.1课程设置

(3分)

3.1.1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课程结构

(3分)

3.2.1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2.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3.2.3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课程内容

(3分)

3.3.1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3.3.2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3.4课程实施

(3分)

3.4.1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3.4.2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3.4.3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课程评价

(3分)

3.5.1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3.5.2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4.合作与实践

(权重:0.15)

4.1协同育人

(3分)

4.1.1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1.2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基地建设

(3分)

4.2.1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4.2.2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

4.3实践教学

(3分)

4.3.1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4.3.2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保教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4.3.3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

4.3.4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导师队伍(3分)

4.4.1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4.4.2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4.4.3“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管理评价

(3分)

4.5.1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4.5.2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4.5.3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5.师资队伍

(权重:0.15)

5.1数量结构

(4分)

5.1.1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5.1.2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

5.1.3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5.2素质能力

(4分)

5.2.1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5.2.2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

5.2.3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5.2.4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5.2.5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实践经历

(4分)

5.3.1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

5.3.2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

5.4持续发展

(3分)

5.4.1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5.4.2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5.4.3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5.4.4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5.4.5探索高校和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6.支持条件

(权重:0.10)

6.1经费保障

(3分)

6.1.1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6.1.2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设施保障

(4分)

6.2.1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保育实践、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训练、艺术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要

6.2.2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6.2.3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6.3资源保障

(3分)

6.3.1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

6.3.2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7.质量保障

(权重:0.10)

7.1保障体系

(2分)

7.1.1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7.1.2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内部监控

(3分)

7.2.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7.2.2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外部评价

(2分)

7.3.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7.3.2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7.4持续改进

(3分)

7.4.1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7.4.2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8.学生发展

(权重:0.10)

8.1生源质量

(1.5分)

8.1.1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学生需求

(2分)

8.2.1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

8.2.2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8.3成长指导

(2分)

8.3.1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8.3.2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8.4学业监测

(1.5分)

8.4.1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就业质量

(2分)

8.5.1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8.5.2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8.6社会声誉

(1分)

8.6.1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

8.6.2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新乡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参评专业自评表

学院:

 

专业:

 

填报人:

 

填报时间: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达成情况

自评分数

备注

1.学生

(权重:0.15)

1.1生源质量

(5分)

1.1.1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1.2成长指导

(5分)

1.2.1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1.3学业监测

(5分)

1.3.1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1.3.2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2.培养目标(权重:0.10)

2.1目标定位

(5分)

2.1.1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2目标评价

(5分)

2.2.1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2.2.2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毕业要求

(权重:0.15)

3.1工程知识

(1.5分)

3.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2问题分析

(1.5分)

3.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

3.2.2能够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1.5分)

3.3.1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

3.3.2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4研究

(1分)

3.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

3.4.2能够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5使用现代工具(1.5分)

3.5.1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

3.5.2通过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6工程与社会(1分)

3.6.1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

3.6.2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3.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分)

3.7.1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8职业规范

(1分)

3.8.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3.9个人和团队(1分)

3.9.1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3.10沟通

(1分)

3.10.1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3.10.2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3.11项目管理

(1分)

3.1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3.12终身学习

(1分)

3.12.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持续改进

(权重:0.15)

4.1质量保障

(5分)

4.1.1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

4.1.2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4.2外部评价

(5分)

4.2.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

4.2.2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4.3持续改进

(5分)

4.3.1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5.课程体系

(权重:0.15)

5.1课程设置

(5分)

5.1.1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5.1.2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

5.1.3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5.2课程内容

(5分)

5.2.1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5.2.2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5.3实践教学

(5分)

5.3.1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3.2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

5.3.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4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6.师资队伍

(权重:0.15)

6.1数量结构

(4分)

6.1.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6.2素质能力

(4分)

6.2.1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6.2.2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6.2.3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6.3教学投入

(4分)

6.3.1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

6.3.2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6.3.3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

6.4学生指导

(3分)

6.4.1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

6.4.2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7.支持条件

(权重:0.15)

7.1设施保障

(4分)

7.1.1学校能够提供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

7.1.2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7.1.3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7.2资源保障

(4分)

7.2.1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7.2.2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7.3经费保障

(4分)

7.3.1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7.4管理保障

(3分)

7.4.1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7.4.2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关闭窗口